郑重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1. 首页  / 生肖

春节的来历 先农坛太岁殿对外开放吗

如何拜太岁,拜太岁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1

一、寺庙拜太岁
去庙宇拜太岁比较简单。各庙宇拜太岁的流程大同小异,按庙方的安排进行即可。
二、在家拜太岁
1、到就近的道观请太岁符。
2、日期在农历正月初八或正月十五。
3、地点:安奉太岁星君,在客厅的流年太岁方。如果家中设有神位,直接在神位拜太岁。
4、设立供桌香案。按照平日祭祖的方式准备香烛、供品,取本命太岁护身符作为祭拜用的太岁牌位。
5、请太岁神。焚香燃烛,拜请值年太岁。三拜请神后,宣读拜太岁疏文,祈求太岁神护佑。
6、疏文读毕焚化,再拜请太岁星君保平安,太岁符镇宅光明,阖家平安万事兴。
7、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祭祀谢太岁,并烧掉太岁符。
8、也可以在农历七月十九日太岁诞辰,再拜一次。
拜太岁需要通疏于太岁神,所以要用到拜太岁疏文,疏文可在求取太岁符时一并求取。
三、在线拜太岁
所谓举头三尺有神灵、网上网下一般同,在线拜太岁(线上拜太岁)2005年起源于地区。在线拜太岁与在线财神一样,都是互联网电子祈福的一种。的各大庙宇都已开始网络上预约拜太岁、点光明灯等活动。可以避免人潮汹涌的情况。真的应证了“科技始终来自于人性”!

春节的来历

2

春 节
【老剑整理】
1、春节的来历
2、祭社
3、扫尘
4、春联
5、年画
6、除夕
7、年夜饭
8、守岁
9、爆竹
10、拜年
11、财神
返回前页
春节
农历新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被重视的大节日。
春节为一年之始,民间俗称“过年”。古代把一年的第一天叫做元旦,又称元辰,元日、元朔等。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宋人吴自牧所著《梦粱录》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孟冬之月为正月。“正”,本来当念成正大光明的“正”,为什么现在人们习惯地将“正”念作“征”呢?这便是从秦始皇称帝时开始的。因为秦始皇姓嬴名政,“政”和“正”两音相同,为了避讳,就下令全国将正月的“正”读作“征”。从此人们不再叫“正月”,而念成“征月”。以后念熟了,一直沿传后世。到汉武帝时,司马迁以夏历为基础编写《太阳历》,固定以孟春之月即一年第一个月为正月。自汉朝到清未,一直采用夏朝的历法。所以,人们至今还把阴历称作夏历,也称它为农历或旧历。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废除夏历,中国开始采用公历,每年以公历1月1日为新年元旦,这样,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人们就只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而不再别称元旦了。
那么,古时春节的称呼是怎么来的呢?
春节的来历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想把节令定准。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树阴下面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日晷仪。可是,天阴雨雾,影响测量。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他的兴趣,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遍。
那时的国君叫祖乙,天时风云的不测,使他很苦恼。一个名叫阿衡的大臣,为讨好皇上,奏称要设天台敬祭天神。祖乙认为有理,便带领百官去祭天,却无济于事,万年知道后,忍不住就带着日暑仪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派了十二个童子服侍万年。祖乙对万年说:“希望你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传旨要阿衡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
日出日落三百六,
周而复始从头来。
革木枯荣分四时,
一岁月有十二圆。
阿衡见此,知道万年的历法已研穷成功,心中忐忑不安。他万分惧怕万年因创建历法而得宠,国君会怪罪自己提出祭把天神的主意。于是,他阴谋策划,派了一个刺客去除掉万年。刺客攀上日月阁,见万年正在阁上观察星斗,便张弓搭箭,准备射死他。谁知,刺客被卫士发现,被当场缉拿。祖乙得知后,惩处了阿衡,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道 ,就叫春节吧。”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后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传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的。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岁时之事,先要由岁首说起;而岁首之事,则先应由岁前说起。
在我国大江南北的城镇乡村,一般腊月过一半,就开始有年终的气息了,人们开始筹办“迎春”的年货。各地年前的市场上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年货店摊上,吃的、穿的、用的、玩的,琳琅满目,有打上红戳的“年糕”,还有年画春联、烟花香烛等喜庆用品。年前的市场是一年中最为丰富齐全的,男女老少都争相购买一些称心如意的商品。尤其是孩童们,每当买到鞭炮后,往往等不到过年,便开始零散着燃放,更增加了新年将至的气氛。
北京有一首歌唱年终的民谣: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作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去宰鸡;
二十八,白面发;
二十九,满香斗;
三十日,黑夜坐一宵;
大年初一出来热一热。
歌词描绘了人们在年终的忙碌情形。内容与此相似的民谣,在中国各地方普遍流行。

太岁庙在哪里

3

牛B

北京先农坛可以请太岁符吗?

4

据说北京的先农坛没有开放这个内容,一般都是到旁边的体育场看球或开运动会的多,请符的具体情况有待确认。。

太岁坛的景点简介

5

太岁殿建筑群位于先农坛内坛北门西南侧,是为祭祀太岁及春夏秋冬等自然神灵之地。其东邻神仓,西近神厨,南为俱服殿,位置基本在先农坛内坛建筑的中心地带,建筑体量为先农坛之最。
太岁殿组群建筑占地约9076平方米,内有四座单体建筑,中轴线从南向北依次为拜殿、太岁殿,东西两侧各有厢房11间,建筑间用围墙相连,拜殿两侧墙及东西墙北侧共设随墙门4个。
拜殿建筑面积约860平方米。通面阔七间50.96米,进深三间(8椽9檩)16.88米。前置332.5平方米的月台,正面置六阶台阶三个。后檐分别在明间、稍间置六阶台阶。殿内北部减去金柱四根,其木构架结构与宋《营造法式》的“八架椽屋乳*%对六椽*%用三柱”类同。彻上明造。屋面单檐歇山式,黑色琉璃瓦绿琉璃瓦剪边。檐柱头有砍杀。斗硕为五踩单翘单昂鎏金斗硕,明间及次间补间斗硕六攒,稍间及尽间为四攒,四周共用柱头斗硕22攒(包括4攒转角斗硕),补间斗硕84攒。殿宇前檐中三间用四扇格扇门,稍间下砌槛墙,上置四扇格扇窗,尽间砌墙,后檐七间全开四扇格扇门,格扇形制为四抹头,菱花为三交六碗。
太岁殿建筑雄伟高大,建筑面积1118.2平方米。通面阔七间51.35米,明间、稍间前置六阶台阶,进深三间(12椽13檩)25.7米。其木构架结构形式基本与故宫太和殿上层类似。彻上明造。屋面单檐歇山式,黑琉璃瓦绿剪边。柱础石为素面覆盆式,檐柱高6.2米,柱头有砍杀。金柱高10.35米,建筑室内总高15.97米。斗硕为七踩单翘双昂鎏金斗硕,明间及次间补间斗硕六攒,稍间及尽间为四攒,四周共用柱头斗硕22攒(包括4攒转角斗硕),补间斗硕96攒。殿宇前檐七间各开四扇格扇门,其余三面砌墙,格扇为四抹头,菱花为三交六碗。殿内明间北部有神龛,无神像。拜殿及太岁殿均用金龙和玺彩绘。
东西配殿建筑面积各为755.3平方米。其面阔各11间55.56米,进深三间(6椽7檩)13.58米,前出廊,仅明间置五阶台阶,南北两侧于廊步尽头置如意踏跺三级。悬山黑琉璃瓦屋面。东西配殿大木构架为早期特色,殿宇梁架每一结点的柱头直接承载大斗,斗正面出梁头,侧面出檩枋,柱间用额枋相连接,柱头有卷杀,柱有侧角。殿宇通面阔11间,各开四抹方格四扇格扇门。彩画为龙锦枋心。
太岁殿院外东南侧有砖仿木结构无梁建筑焚帛炉一座,为焚烧纸帛祭文之用。西向,面阔6.6米,进深3.74米,黑琉璃瓦绿剪边,歇山屋面,须弥底座,正面设三个大小不同的拱券门(中门稍大),四角有圆形磨砖圆柱,柱上砖制额枋处雕刻明代旋子彩画,上置砖仿木五踩单翘单昂斗硕,周圈有转角斗硕4攒,补间斗硕27攒。

北京市先农坛怎么样?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6

先农坛是明、清皇家祭祀建筑的杰出范例,建筑布局基本完整的明代皇家建筑群,中国封建社会典章制度的实物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据史书记载,先 农坛又名“山川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距今已有五百八十多年的历史。它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山川、神农等诸神的重要场所,亦是皇家最早在城 南设立的仅有的一座皇家禁苑。 北京先农坛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于正阳门西南,与其东面的天坛(原称天地坛,明嘉靖时始称天坛)建筑群相对应。 北京先农坛始建时建制沿用明初旧都南京礼仪规制,将先农、山川、太岁等自然界神灵共同组成一处坛庙建筑群。嘉靖十年(1513年),于内坛墙南部增设天神坛、地祗坛,形成先农坛现今布局。先农坛占地约2000亩,由内外两重围墙环绕,外坛墙南北长约1424米,东西宽约700米,呈北圆南方状(现北部荡然无存)。内坛墙南北长约446米,东西宽约306米。 先农坛共有建筑群五组:1.庆成宫;2.太岁殿(含拜殿及其前面的焚帛炉);3.神厨(包括宰牲亭);4.神仓;5.俱服殿。另有坛台四座:观耕台、先农坛、天神坛、地祗坛。这些组群建筑与坛台基本都坐落于内坛墙里,仅庆成宫、天神坛、地祗坛位于内坛墙之外,外坛墙之内。另外,内坛观耕台前有一亩三分耕地,为皇帝行藉田礼时亲耕之地。

飞猪上还可以查看更多有关于先农坛的介绍和玩法还有周边的景点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xingzuo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