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1. 首页  / 八字

急求中国新闻事业史高人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

1

只找到了名词解释部分
一、中国早期的新闻事业
(一)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源于生存需要的消息传播。原始社会的口头传播。春秋战国时期有组织的记言记事活动和新闻采集活动。《春秋》曾认为是一种“断烂朝报”,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时事性材料,但并不是报纸。汉朝的首都开始设置“邸”,作为封建王朝的地方和中央之间传播信息和事件的中转机构,但还没有形成正式的官报——邸报。
(二)中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
中国古代的报纸起始于唐朝。最先问世的是唐朝发行的官报(内容是宫庭动态,读者是首都官吏)。“开元杂报”出版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已知的最早的一份官报。唐人孙樵所写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是关于这份古代官报的最早的记载。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的“敦煌邸报”(内容是通报归义军节度使的使臣到朝廷索要符节的经过情节),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被发现,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报纸,也是世界现存的古老的报纸。
(三)宋朝的“邸报”和“小报”
封建官报在宋朝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称为“邸报”、“朝报”、“邸钞”、“进奏院状”、“状报”,“邸报”是其中最流行的称呼。“邸报”的发行机构是各地派驻首都的进奏院。“邸报”的发行制度:门下省编定,给事中判报,通过进奏院的各地进奏官“报行天下”。“邸报”的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命令,皇帝的起居言行,封建的法令、公报,有关官吏任免赏罚的消息和大臣的章奏文报(重大军情)。“邸报”的新闻发布工作受到封建当权派的严密控制。宋朝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制度。(新闻检查制度。公元999年。为控制新闻发布,进奏院要把编好的样本送枢密院审查,通过的样本叫“定本”)宋朝的“邸报”大部分是手抄的,其中的小部分可能使用雕板印刷。
“小报”起始于北宋末年,流行于南宋,被当时的读者隐称为“新闻”,是一种非官方的报纸。“小报”的内容以“邸报”所不载的大臣章奏和官吏任免消息为主,也发表过一些要求抵御金兵入侵的议论。“小报”的发行人是一部分进奏官,中央部门的中下级官员和书肆的主人。它的出版,受到当时的查禁。
(四)明清两朝的官报和民间报房所出版的报纸
明朝的官报由通政司负责传发,清朝的官报由通政司和提塘官负责传发,官报的内容经常受到皇帝和当权大臣的控制。清朝末年,通过官书局等单位,创办了一批近代化的官报,其中主要的有《官书局报》、《官报》等。16世纪中叶以后,明朝允许民间自设报房,在封建的监督下,编选一部分从内阁有关部门抄来的一部分邸报的稿件公开发售,这一类报房大多设在北京。它们所发行的报纸,通称“京报”(有时也混称“邸报”。报房在京城,又从京城向外传发。内容由皇帝谕旨,朝廷政事,官吏的奏折三部分组成)。报房出版的“京报”有报头。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以后,普遍使用活字印刷(明末邸报的活字印刷是我国新闻传播技术一大进步)。出版和派送京报,从明朝中叶起,成为一项公开的职业。明末的“京报”曾经刊载过社会新闻。但在官方的严密控制下,清朝的大部分“京报”只能刊载一些官方允许发布的文件和消息。清朝入关后,北京的报房曾经达到十家以上,它们所出的报纸仍称“京报”。内容与明朝后期的“京报”相近。(清末《京报》和近氏报有相似处)
(五)古代农民起义军和年代劳动人民的革命宣传活动
早期农民起义者的宣传手段。流行于明末李自成、张献忠部农民军的揭贴旗报(以布做成)和牌报(以质轻和便于携带的方形木牌做成)(内容宣传政策,供人传阅,冲破消息封锁,宣传了起义军“免赋”、“均田”、“迎闯王,不纳粮”政策和纪律,报道战况,起安抚人民和瓦解敌人作用)。近代反帝运动中涌现的揭贴、传单和时事宣传画。义和团运动时期的揭贴与传单。太平天国时期大量印发的《天父下凡诏书》、《太平救世歌》等宣传小册子。太平天国时期的墙报(黄纸,手写或印刷。揭罪行、号召起义、与地主决斗,法令、任免)(都具有传播新闻和宣传作用)。洪仁
在太平天国后期提出的关于创办“新闻馆”和发行“新闻篇”的主张。(《资政新篇》“条陈列款”中提出办报主张。标志中国近代新的报刊思想的萌生)
二、十九世纪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
(一)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的开始(1815-1839)
近代化报刊在中国的出现是和外国的入侵同时开始的,最早的用中文出版的近代化报刊和最先在我国用外文出版的近代化报刊,都是外国人首先创办的(中国新闻史上通称为外报)。外国人在中国办报的目的(以传教为名,入侵中国宣传)。1815——1842年是近代外国人在中国办报的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的有代表性的报刊。1815年在马六甲创刊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历史上的第一份中文的近代化报刊。它的出版发行情况(七年之久),它的创办人和主要编辑人员,它的内容和特点(“宣传‘神理’,介绍基督教教义和《圣经》文章、介绍各国情况和科学知识——神赋予。略带文言成分的白话文写作,有评论、记叙文、故事、诗歌,还用对话体、章回体。木板雕印,中国书本式,每月一期,免费)。1827年在广州创刊的第一家英文《广州纪录报》(英烟商马地臣办。商业消息,贷物行情,轮期)和1832年在广州创刊的英文《中国丛报》(这一时期最长-20年,内容最丰富,影响最大外文报,对中国介绍详,受英美重视)。(第一家外文报刊《蜜蜂华报》——澳门教会领导人,*)这一阶段在中国从事办报活动的几个有影响的外国人:马礼逊(精通中文的英传教士,第一个创办近代中文报外国人,在马六甲《察》,广州主编《广州纪录报》和《中国丛报》中《京报》分析是最早研究中国报刊史文章)、米怜(马助手。《察》主编撰稿人,提出写作四原则,文章要短、通俗易懂、流畅生动)、郭士立(1833广州,宗教、道德、科学为基本内容最早采用《京报》材料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中文报)、裨治文(美国派的第一个新教传教士,《中国丛报》编辑)。这一阶段外国人在中国从事报刊活动的主要特点(宗教色彩浓,外文报公开宣传殖民政策,以侵略者态度和语调议论中国各种现象。清朝闭关政策,外国人不能在中国活动,故报刊传播范围小,中文报刊出版中心在马来半岛,外文在、澳门、广州){1)目的征服中国人心-从宗教宣传到“知识炮弹”。2尽量做到中国化。3}出现由宗教性向非宗教性报发展趋势}。
(二)外国传教士的办报活动(1840-19世纪末)
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洞开,外国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19世纪末,外国人在华办报的数字已经接近200种。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外国传教士主办的。几家主要的由外国传教士出面创办的中文报刊:《遐迩贯珍》(属教会报,但篇幅最多的是时事新闻和评论、商情、科学文化)、《丛谈》(上海第一家中文近代报英办,1857*)、《中西闻见录》(主要介绍科学文化知识,宗教文字不多)、《益闻录》。教会出版机关广学会的成立。广学会机关报《万国公报》(前身《中国教会*》美传教士林乐知自费创办的中文*,1868年9月5日创刊上海)的创刊。它的主要内容(以时事为主的综合性期刊,宗教宣传少。为帝侵略辩是对中“帮助”,介绍“西学”,鼓吹中国“变法”-《新政策》),它的编辑出版情况和它的社会影响(综合性时事刊物,发行网遍及教育机关,达4万份,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中影响大),它的主要编辑撰稿人:林乐知和李提摩太。对《万国公报》这一类外国传教士创办的报刊的分析和评价。(不象以往热衷于“阐发基督教义”,而是大幅度增加时事,评论中国时政,推进不平等贸易、商业新闻和评论,广告多了。表明传教和办报是为推行殖民政策服务,目的使中国殖民地化,成为西方资倾销商品场所,使清朝成资国家附庸。)
(三)外国人投资创办的一批中文*(1872)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天津、北京等地,投资创办了一批营业性的中文*。这些*以中国读者为主要对象,标榜“替中国人说话”,实际上时时维护外国资本家的和经济利益。几家主要的外资中文*。它们在当时的影响。《申报》的创刊。它的办报方针和主要内容(以刊商业新闻为主,也发珍时事新闻和评论,刊文艺作品和广告),它的创办人和编辑人员。外国人投资创办的这批中文*在新闻业务上的改革。它们在中国年代新闻史中的地位和影响(1872年上海,英商人美查合资,后为一人。原名《申江*》。1949年5月停。1913史量才。最初双日。大量商业新闻。挤掉《上海*》:1)立足中国读者,聘中国人主笔。2)降低售价。3)中国报史上第一次把新闻、言论、副刊和广告基本要素结合起来,上下层都可读,注重重大新闻,维护殖民利益。4)做好发行。5)不惜工本电报、电话传消息,广聘通、记。7)附各种增刊。8)重视经营管理)。(《新闻报》1893年2月英商丹福士,1899转美商福开森,经济新闻为主,工商界为对象,重视经营管理,广告,销售前列)
(四)外国人创办的外文报刊和在中国发稿的外国通讯社(1850)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天津等地创办了一大批供外国侨民阅读的外文报刊,使用了英、日、葡、法、德、俄等语种,总数在120家以上。几家有代表性的外文报刊。在**出版的历史最长的英文*:《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英商奚安门办,代表英官方观点。1850上海,前身《北华捷报》,1864由字林洋行接办,改名。得到英领事和工部局支持,代表英官方观点,101年最长)。它的创办经过,它的背景和言论主张(上海。对象在华外人和卖办知识分子,不迎合一般读者口味,内容更明目煽加紧侵略掠夺,公开支清,反对中国人反帝反封)。(中外新闻和本埠新闻专栏,重视言论,中外政局关系发表意见。中国各教会有通讯员),它的通讯网和它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外国通讯社在中国的活动情况。第一个在中国设立分社的外国通讯社:路透社(1872)。外国通讯社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影响
三、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办报活动
(一)中国资产阶级报刊的萌芽(1873-1874)
中国资产阶级的诞生和在部分具有资产阶级观点的知识分子中开展起来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对报纸作用的认识(论述了报的多种功能,提出办报目的是“立言”,强调报对社会变革作用,提出言论自由要求,要求国人自由办报),他们的办报思想和早期的舆论活动。
中国资产阶级办报活动的开始。最早的一批中国资产阶级报刊:《昭文*》(1873艾小梅汉口,中国人在国内创办最早报刊“以奇闻轶事诗词杂作为主”)、《汇报》(1874上海容闳,多次改名,反映资上软弱性)(《广报》改名反映资一定的反帝反封革命性)、《述报》(1884中国人在广州办的第一家中文*,特点:报中法战争,重视图像)。
《循环*》的创刊,它的特点和倾向(早期自办报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1874年1月。最早宣传资改良思。“循环”-变法自强之道,能实现弱到强的转变。首创以政论为灵魂的报。别于以传抄上谕、奏摺为主的古报和以传播教义、刊载商情为主的外报。以后办报立言成了资报业的传统)。主编《循环*》的王韬是中历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作家(维新变法先驱)。他的主要经历,他的政论活动,他的政论文风对近代新闻事业的影响(政论文直抒胸臆,立论鲜明,文不华丽,通俗易懂,突破“桐城派”古人束缚,开“报章文体”先河,为后人效法)。(1828~1897。早期维新思想家。江苏长洲人。字紫
,号仲 ,别号
园老人。秀才出身。曾在上海英国教会所办的墨海书馆工作。太平天国革命期间,上书献策进攻太平军。1862年因被清政怀疑向太平军献策而遭通辑,逃往,后去英法俄等国游历。1874在主编《循环*》,主张变法自强,批判洋务活动徒袭西方皮毛,提出发展中国资本主义工矿交通的主张。指出“今日当变者有四,一日取士,二日练兵,三日学校,四日律例”,认为应清仕途,裁冗员,安置旗民,撤除厘金。颂扬英国议会制度。上建君民共治国家,经济上国家富强,外交上主权独立)1884年回上海,仍与洋务派交游。著有《
园文录外编》-最早的报刊政论文集等数十种。办报主张:1)论述报多种功能四条2)提出办报目的是“立言”3)提出言论自由要求4)要求允许国人自由办报)
二)强学会时期的资产阶级报刊(1895-1896)
1895年“公车上书”活动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进一步开展。强学会的成立(标志酝酿几十年的维新变法已由思想启蒙变为上层社会有组织的活动,出现了资政党的萌芽),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改良派为开展变法运动而进行的舆论准备。强学会机关报北京《中外纪闻》的创刊,它的主编人和出版发行情况。《中外纪闻》宣传的主要内容和它在社会上的影响(初名《万国公报》1895年8月北京。梁和麦孟华编辑,免费官绅,多时3000份,宣传变法主张,形式同《京报》。强学会成立后为机关报,增加上谕、外电、报选,后为《中》。5个月)。
强学会上海分会机关报《强学报》的创刊。它的主编人和出版情况。《强学报》的办报宗旨和它的倾向(1896铅印,五日刊。徐勤和何树龄。“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
强学会的被封和《中外纪闻》、《强学报》的被迫停刊(引起顽固派恐慌忌恨,上书责康梁“植党营私”,要求查禁,迫压力,光绪查禁)。《中外纪闻》和《强学报》在资产阶级改良派办报活动中的地位(培养锻炼了维新派宣传骨干,在舆论界初露锋芒,积累办报经验,为维*刊大发展奠基础。沉默七个月后,维新冲阻力,在更广泛范围掀新闻史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三)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重要机关报《时务报》(1896)
《时务报》的创刊。它的主要负责人和出版发行情况。(十九世纪末维新运动中维新派的重要刊物之一。1896/08/09创刊于上海,总经理汪康年,主笔梁启超,先后任撰述的有麦孟华、徐勤、欧榘甲、章太炎等。石印。载有上谕、奏折、论说、中外杂志、域外报译等。以宣传变法维新、救亡图强为办报宗旨。许多文章议论新颖,文笔活泼,深受知识界欢迎。数月间销行增到万余份,风靡海内,“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百日维新”期间,被清改为官办,派康有为督办。1898/08/08终刊,由汪康年抗旨改办为《昌言报》)
《变法通议》(政论。43期,、经、文、军。梁第一次全面的维新变法纲领性文件)和《时务报》关于变法维新思想的宣传。《时务报》关于伸民权、开议院(《开议院论》)和发展民族工商业的宣传(《商战论》)。《时务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论中国之将强》)和呼吁救亡的宣传。
《时务报》的社会影响(以购阅为时髦),它和读者的联系。《时务报》在变法维新运动中的重要作用,和各地维新派人士对它的支持。
洋务派官僚对《时务报》的干扰(封顽攻,上书禁,张之桐纳轨道败后要汪挤走梁)和《时务报》的易帜。《时务报》在资产阶级改良派报刊中的地位。
(四)在维新运动中兴起的其他资产阶级改良派报刊
百日维新前夕,资产阶级改良派报刊的蓬勃发展。
华南地区的改良派重要报刊《知*》。它的主要编辑撰稿人,它的特点和它所宣传的主要内容。(澳门1897年2月22日初名《广时务报》,何廷光、康广仁经理,徐勤任总撰述。与《时务报》方针一致,南北呼应,宣传维新主张。不同是在澳门出版,清不及,言论大胆;更注意变法新政报道;发表一批开放言禁,允许出版自由文章。戊戌政变后,仅它存,共133期)
华中地区的改良派重要报刊《湘学报》(唐才常),《湘报》(谭嗣同)。它们的主要编辑撰稿人,它们的特点和它们与湖南地区维新运动的密切关系。
华北地区的改良派重要报刊《国闻汇编》上发表的宣传进化论思想的翻译作品。(《国闻报》严复,维新派创办的第一家*)
资产阶级改良派在上海、苏州、无锡、杭州、重庆等地出版的鼓吹变法的报纸。
1898年的百日维新,和百日维新时期光绪皇帝对改良派办报活动的支持。顽固对改良派报纸的压制和迫害。
(五)资产阶级改良派办报活动的特点和改良派报刊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起的进步作用(出现中国人办报第一次高潮,改外报独占中国报坛局面,促我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
特点之一是报刊宣传和当时的活动联系得非常密切,改良派的领导人物都十分重视报刊宣传工作。
特点之二是非常重视政论的作用,涌现了一大批报刊政论家,创造了一种新颖的政论文体“时务文体”(影响一代文风)。“时务文体”是适应新的斗争和思想斗争的要求而产生的(之前的王韬“报章文体”未形成风气,报刊仍是一种八股文和桐城古文的混合体:古奥拘泥,千篇一律,内容空虚,枯燥无味。束缚了维新派变革的激情,且西方新知识、新名词涌进,旧式文言文难适应介绍,故新文体生。因这类政论文多“时务”,又以梁在《时务报》文章为代表,故称“时务文体”。无拘无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平易畅达、半文半白、雅俗共赏;逻辑性强,感情充沛,富煽动性),梁启超是“时务文体”的代表作者。
改良派报刊宣传活动的进步意义作用表现在:1、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2、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和救亡图存的宣传(提高了报业报人地位)。3、推动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开展。(4)新闻业务多方面改革,政论写作方面创“时务体”,涌现政论家,最早政论报)
四、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早期的宣传活动(1894~1905兴中会成立到同盟会前夕)
1894年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主要靠少数几个人的演讲游说,翻印具有反满思想的小册子和译印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著作,进行革命宣传(效果不佳。因中国资本主义因素还弱,资社会基础弱,维新思想深,许多人对清有幻想,宣传反应不大,直到《*》创刊才改观)。当时的革命党人以主要精力组织武装起义,还没有创办自己的正式机关报,只有在檀香山出版的《隆记报》为兴中会会员所掌握,海内外的大部分舆论阵地为改良派所占领。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的兴起1900(1905~1911同盟会成立到辛亥革命爆发)
1900年1月25日兴中会第一个机关报《*》在创刊。孙中山参与了《*》的筹备工作。《*》的第一任社长兼总编辑陈少白。《*》早期的宣传内容及其所起的作用(1)宣传留学生的革命活动。2)报道革命党人的活动。3)揭露清的腐败无能和官员的卖国罪行。4)呼吁反帝救亡和对保皇展开论战。初创与康梁友好,后攻击孙。1902与广州《岭南报》论战,是报史上革与保皇派第一次有影响的论战)。1900年以后大量编印的具有革命思想的宣传小册子。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邹容的《革命军》(揭清反动卖国,号召推翻清,建中华。章作序,《苏报》刊文介绍。引起青年巨大反响。以通俗、犀利文笔宣传资自由、平等、民族主义思。2万字。对从改良到资革命思想起推动作用。时代阶级局限不区别满统治与满人)和陈天华的《猛回头》(用民间说唱文学弹词体载,宣传革命思想,反帝侵略,号召翻“洋人的朝廷”清,建民主,影响甚大)。兴中会时期留日学生创办的革命报刊:《开智录》、《译书汇编》、《国民报》(发表章太炎《正仇满论》是革命派最早正面驳保皇谬论文章)、《湖北学生界》、《江苏》和《浙江潮》(鲁迅第一篇小说《斯巴达之魂》发表)。(三自)郑贯公主编的《开智录》是第一个具有革命倾向的留学生刊物。沪、杭一带革命报刊的兴起:《**报》、《国民日*》、《警钟*》、《中国白话报》和《杭州白话报》的创刊。
(三)《苏报》和“苏报案”
《苏报》发展的三个阶段(1)1896年6月26日胡璋经营,邹
主笔,文字低劣2)1899陈范经营,亲保皇党报3)陈范倾向革命,章士钊主笔,面目一新,成革命报)。《苏报》和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密切关系。“苏报案”的起因、经过、结局和影响。(辛亥革命前著名反清案件。1903年夏,上海《苏报聘》章士钊为主笔,章太炎、蔡元培为撰稿人,推荐邹容《革命军》,发表章驳康有为改良主义政见的论文,鼓吹革命。斥光绪帝为“载
小丑”。清勾结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于六月底逮捕章太炎、邹容等人。7/7《苏报》被封。章、邹在会审公廨和狱中坚持斗争,宣传革命。表现了勇敢地向封建**统治挑战的大无畏精神,使报纸成为鼓吹革命的阵地。清企图引度章、邹,将他们押解南京杀害,遭社会舆论广泛评击。次年五月,章邹分别判监禁三年和二年。1905/04,邹死于狱中,次年6月章出狱,后东渡日本。此案件进一步暴露清朝统治者的反动本质)《苏报》主编章士钊和重要撰稿人章太炎早期的办报活动和办报主张(戊戌时加入上海强学会,《时务报》后与康梁不合,去杭州《经与报》,1899在是本结识孙中山《苏报》案后《民报》主编,为争言论自由,作不妥协斗争)政论特点:旗帜鲜明,气势雄伟;文字娴雅,博引经史;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有错误观点,文笔古奥)。
(四)戊戌政变后,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海外的办报活动(慈政变,光绪囚,“六君子”死,康梁外逃,改良派只得把宣传中心移海外,成立保皇会,在日、南洋、美州、奥州设100多分会,办数十种报刊,形成第一次华侨办报高潮)1898-1904
《清议报》(旬刊。改良派海外第一个机关报,梁主编,1898年12月100期。宗旨“倡民权,衍哲理,明朝局,励国耻”,拥光绪,反慈,鼓吹君主立宪,同时发表谈民权、谈自由、谈破坏、谈变革文章)和《新民丛报》(辛亥革命前资改良派的重要刊物,1902/02在日本横滨创刊,半*。梁启超主编。初斯着重介绍西方资社会、政、思学说宣传变法维新,抨击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积极鼓吹和推进新文体,语言明白流畅,文笔生动犀利,深受读者欢迎。最大贡献是向读者大量介绍了世界各国的知识、新学说、新思想(“读了又读,直到差不多背得出来”-毛)。后在革命形势高涨下,坚持立宪保皇,反对资革命,在与《民报》就革命与保皇、民主立宪与君主立宪、“土地国有”等问题论战中,受到资革命派的严正驳斥。1907年冬停刊。共出96期)的创刊。它们的主要内容、言论主张、特点和影响。保皇会的成立和海外保皇党报刊的发展。保皇会在海外出版的几家主要的报纸
:《文兴*》(旧金山)、《新中国报》(檀香山)、《日*》(温哥华)、《天南*》(新加坡)。梁启超这一时期的政论活动。(1903拒俄运动后,国内党禁放松)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国内恢复办报。《*》(我国出版时间最长中文报1902年6月天津满人英敛之。鼓吹立宪,以敢言、报风严肃和“替劳苦大众说话”见重于时,在华北地区影响大)、《京话*》的创刊,它们的创办人英
之与彭翼仲。它们的倾向及其影响。上海《时报》和创刊及其在新闻业务方面所作的改革(戊戌后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个机关报。1904年6月12日于上海。狄葆贤主持。上没大影响。编辑出版方面突出。首创“时评”专栏,编排上“务救醒目”;首次用一到六号字排版,反映事实的重要程度;标题和评论的主眼处“皆加圈点以为识别;彻底摆脱书册式,改为4个版面)。

急求中国新闻事业史高人

2

“中国新闻事业史”串讲资料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1、“新闻”一词诞生于唐代。
2、唐代成为新闻诞生的原因?(唐代新闻媒体的发展原因?):
①唐朝的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并有国际交往。
②百官要了解朝政,对外也需作宣传介绍,这种形势必然促进、经济信息的公开传播。
③传播工具如:笔、墨、帛、纸等都已具备。
于是,新兴的传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便应运而生了。
3、唐代官方的新闻传媒:朝报、进奏院状、诏书、露布、观察使牒等。
4、“开元杂报”: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这种找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唐人孙樵《经维集·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2002)
5、简明朝政公报,到了后唐,人们便把这类官文书成为“朝报”,又称“进奏院状”。
6、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汉朝初建时称邸。
7、进奏官呈递和承转文书、查询有关地方政务外,还向他们所在道的军政长官提供京都信息,其中有朝报的内容,也有他们自行采访的特别是与本地有关的新闻,甚至还有朝廷的绝密消息,人称“进奏院状”。
8、宋代的邸报改革:
(1)加强了中央集权。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中央直接控制了进奏院和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的文告都要经过进奏院。变成了中央报纸。
(2)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
(3)管理上: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
9、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小饱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2001年)
10、明代邸报在形式上有了重大发展,开始采用活字印刷(公元1638年宋祯十一年开始)。
11、报房京报:随着士大夫和市民们新闻需求的增加,明末就出现了无官报之名而有官报之实的报房京报。民间报房出的京报的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上谕和章奏等。最终随着清王朝的灭亡而完全被淘汰。
特点:①没有官报之名的官报;②是邸报的翻版;③没有自己采写的新闻和言论,没有标点和标题。(2004)
12、世界最早的两份报纸:“敦煌邸报”保存在大英博物馆和巴黎博物馆。
13:隐而号之曰“新闻”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1、为了强占中国广阔的商品市场,在尚不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华政策。
2、最早来中国的传教士是1807年从伦敦布道会马礼逊。他先在广州、澳门学习中文,翻译《圣经》和编纂《英华辞典》,同时出版《新约》和许多宣传基督教义的小册子。但中国严禁外国人传教、印书,1813年伦敦布道会又派传教士米怜来华协助。两人总结了传教经验:中国方言多,故口头宣传在中国困难很大,米怜建议把传教与出版基地设在马六甲。马礼逊接受了米怜的意见,于是米怜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开始印刷所的建立和宗教宣传,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开始出现。
3、《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它是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免费赠送的宗教*。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创造了 “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详细版)

3

现在根据你的生辰,结合你的五行,
给你提供一些参考信息。
(因为时辰不知道是早上7点还是下午7点,所以两个时辰都给你提供了。)
阳历生日: 1987年7月8日20时
阴历生日: 1987年6月13日20时
属性: 兔------五行:==炉中火.命
生辰八字: 丁卯---丁未---戊午---壬戌
逢几岁交运: 此命逢0岁交运一运十年
大运为: 丙午-10岁-乙巳-20岁-甲辰-30岁-癸卯-40岁-壬寅-50岁-辛丑-60岁-庚子-70岁-
五行比重: 木:30仁 火:114礼 土:154信 金:9义 水:18智
阳历生日: 1987年7月8日21时
阴历生日: 1987年6月13日21时
属性: 兔------五行:==炉中火.命
生辰八字: 丁卯---丁未---戊午---癸亥
逢几岁交运: 此命逢0岁交运一运十年
大运为: 丙午-10岁-乙巳-20岁-甲辰-30岁-癸卯-40岁-壬寅-50岁-辛丑-60岁-庚子-70岁-
五行比重: 木:38仁 火:111礼 土:118信 金:0义 水:29智

暨南大学新闻传播考研难度系数有几多?有必要买网上的复习笔记吗?大家说 ...

4

现在总有人想走捷径,是要吃大亏的,你想别人学了四年的东西,你不慎重重视,而把宝压在那些没谱的所谓笔记。不过暨南大学新闻传播不好考是真的,个人感觉性价比不高。

求暨南大学新闻学硕士研究生考试参考书目

5

《暨南大学|中外新闻史2001|中外新闻史2001》百度网盘免费资源下载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Fb4-4cUxJ8jLc_f4jd8Xhg

?pwd=a8wp 提取码: a8wp  

暨南大学|中外新闻史2001.rar|中外新闻史2000.rar|中外新闻史1999.rar|学2008.rar|学2007.rar|语言学综合2008.rar|语言学综合2007.rar|语言学综合2006.rar|语言学综合2005.rar|语言学综合2004.rar|语言学综合(含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和写作)2006.rar|语言学综合(含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和写作)2005.rar|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2005.rar|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05.rar

 

新闻史的发展历程

6

1927年11月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出版了。这被公认为是我国新闻史系统研究的开端,标志着我国新闻史研究由零碎的探索阶段走上了系统化研究的道路,成为在很长时间里无人超越的高峰。直到半个多世纪之后,方汉奇的《中国近代报刊史》问世;稍后,由他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出版,标志着中国新闻史研究攀上了新的高峰。两座学术高峰的耸立,熔铸着几代学人特别是戈公振和方汉奇两位巨擘的智慧和艰辛。
中国新闻事业史的研究几乎是与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同步起始的。最早的文章应是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1838年写的《京报分析》。较早对中国新闻事业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章有:王韬的《论*渐行中土》、1873年《申报》上的《论中国京报异于外国*》等。这些文章中只有相关的一些文字论及中国新闻史,既不全面更不系统。较为系统地论述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是1895年李提摩太的《中国各报馆始末》,1901年梁启超的《中国各报存佚表序》以及1917年《上海闲话》一书中姚公鹤所写《上海报刊小史》一节。这些文章都注意到了中国古代报刊与近代报刊的本质差别,启发人们去思考中国古代新闻事业的起源与变迁,关注尚很年轻的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由此而产生了中国新闻事业史的研究。不过,作为起步阶段的中国新闻史的研究很粗糙,线索模糊,史料单薄。就是具有中国最早的新闻史专著之称的《上海报刊小史》,整篇文章很难找到报刊的确切创刊日期、发行数量等,大量使用的是似是而非的模糊语言。而李提摩太和梁启超的文章则更为简约,主要是提供了一些线索。总的来讲,1927年前中国新闻史研究尚处于零碎的非系统状态。
新闻学教育的兴起
1920年以后,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开始设置新闻学专业,最初叫做“报学系”。伴随教学活动的开展,作为新闻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中国新闻事业史的研究,理所当然地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这期间,虽然没有专著和代表性的文章问世,但新闻史的教学活动在客观上却明显地促进了新闻史研究的系统化发展,使之迈出了新闻史研究的史前期,而跨上了积累资料、总结规律的新台阶。
第一部新闻史专著的出版
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可以说就是这一阶段的历史积累所结出的硕果。在《戈公振年谱》中有这样一段记载:“(1925年)上海国民大学开设报学系,戈公振任教《中国报学史》……根据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积累起来的资料,戈公振开始撰写《中国报学史》,将我国新闻史的研究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在撰写此书的过程中,戈公振付出巨大而艰辛的劳动。为了证实史料的可靠性,他多次写信虚心向别人求教。为了觅得第一手报刊资料,除了在《时报》刊登‘访求旧报’广告外,还不辞辛苦地在上海徐家汇藏书楼等处消磨了大量的时光。10余年来,他一直不停地广泛搜集史料,致使摆设在他那书房兼卧室的4张高大的书架上,全部堆满有关新闻书籍和各种稀有报刊与剪报。他那如痴如醉的治学精神,使同事和朋友们都大为惊叹。”〔1〕
完成于1926年底的《中国报学史》于1927年11月出版了。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新闻史专著,“系统全面地介绍和论述了中国新闻事业发生发展的历史”。〔2〕《中国报学史》汇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基本勾勒出了中国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大致脉络,确定了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内容。它的出版标志着中国新闻史系统研究的开端,这在我国新闻史学史上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此后,中国新闻史的研究至少在形式上展现出全面铺开之势,通史、地域史、断代史、人物史、专题史等方面的专著纷纷问世。据统计,解放前,我国出版的新闻史专著不下50种,绝大多数是1927年后的作品。“这一时期的新闻史研究,在新闻史的各个领域都有所开拓,取得了不少成果,初步奠定了我国新闻史研究的基础。”〔3〕 解放前的徘徊时期
1927年至1949年前,我国的新闻史研究是有进展的,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大突破。在这50多部作品中,“率尔操觚,展转抄袭,缺少新意”之著,十之七八。不少作者根本不做调查研究,干脆闭门造车,连基本的史学求真的精神都没有。如蔡寄鸥的《武汉新闻史》,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讲述武汉新闻事业发展历程的专著。作者记述了耳闻目睹的亲身经历,虽有一定的可信度,但都是一些感性的东西,没有对武汉新闻事业发展的实证考察和总体把握,语言模糊,结构松散,全无史书应有的严谨态度。这些专著在解放后连再版的价值都不存在了。方汉奇先生曾评价道:“多数新闻史著作的水平还不高,分量也稍显单薄。”其中“以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最见功力,影响最大……是旧中国的新闻著作当中唯一有外文译本的一本书……又是中华人民成立后唯一再版过的旧中国的新闻史学专著。”〔4〕由此可见,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不仅是中国系统新闻史研究的开山之著,还是解放前我国新闻史学研究的登峰造极之著,代表了解放前我国新闻史研究的最高水平。以致“日本人编写的《中华新闻史》,林语堂用英语写的《中国报业及舆论史》,燕京大学新闻系美籍教授白瑞华所著《中国报业》等书,都是根据《中国报学史》提供的材料写成的〔5〕”。
解放后的徘徊时期
解放后直到1978年,新闻史的研究继续在海峡两岸同时进行,但成就都不大。**研究的重点在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的**领导的革命报刊和进步报刊的历史。这部分历史在解放前尚未有人研究过,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新闻史研究的一大空缺。但受“左”的影响比较深,对古近代报刊史和现代同期其他类型的新闻事业的研究不足。还谈不上对我国新闻史研究的全面开展。在此期间累计出版的新闻史方面的专著有30多种,但同样缺乏深度与力度。在新闻学的教学中长期使用的仍是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新闻史专家朱传誉在1966年曾无奈地说过:“尽管戈著缺点很多,不合时宜,但他以后,国内始终没有出现过第二本系统性新闻史著作。”该年出版的曾虚白主编的《中国新闻史》应该是在通史方面的代表著。翻阅此书不难发现,它在古近代部分基本沿用旧说,没有进行应有的补正,在现当代部分又材料不足;在体例上,它分主题进行阐述,“无异专史”,违背了通史按时间顺序进行全面阐述的基本做法。由于偏居一隅“现存**出版的报刊不多”这一先天不足,加上对**明显的敌对情绪,无形中限制了新闻史研究的整体水平。总的来讲,这一时期中国新闻事业史的研究要比解放前规范、扎实,出了不少的成果,但缺乏对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整体、客观的考察。中国新闻史研究处于徘徊状态。
陷于徘徊的原因
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史料丰富而不确切,后被考订出有200多处错误;阐述系统而不深入,“叙述不免偏颇,如上海报业介绍较详,其他地区则显简略”;并且,“戈著体系欠完整,任何学术专史著作,应以时为经,以其发展为纬。戈氏强分中国新闻事业为官报独占时期、外报创始时期、民报勃兴时期、民国成立以后、报界之现状等立章,实属武断,与发展史实多所不合”。〔6〕不难看出《中国报学史》本身尚属不成熟之著,有待发展与完善。 方汉奇著《中国近代报刊史》
经过30多年的积累,1978年夏,方汉奇开始了《中国近代报刊史》的写作。1981年《中国近代报刊史》问世了。在这部50余万言的著作中,作者先就“中国早期的报纸”为题,对我国自唐代以来的新闻事业进行了必要而简略的阐述,随后将上自1815年下迄1919年100年间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状况进行整体描述。此书一出“在海峡两岸新闻学界曾经引起一定影响,也受到了国外新闻学界的注意”,〔7〕被公认为是,自戈著之后“50年来第一部有影响的新闻史专著”。〔8〕
从《中国近代报刊史》所覆盖的内容跨度来看,它与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基本一致。但比较两著,不难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质的不同。首先,在史料的拥有上,戈著之所以能历经半个世纪而不衰,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它的材料的丰富性,在当时的新闻史专著中确属少见。1928年5月“天津《*》文学*刊载署名‘素痴’的《评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文章‘……此书搜讨之勤,网罗之富,实为近来著作之罕见者……’”。〔9〕不过,作为开山之著,它又有许多地方需要进一步考证。相应地,因事实错误而得出的结论也不能成立。方著则大量地吸收了50多年来的新闻史研究的成果,对近代报刊进行了全面的考证,纠正了以往新闻史研究中的大量的错误,可以说,该书是在全面纠正以往错误的基础上写就的,不仅对戈公振书中的200多处错误一一予以纠正,还纠正了50年来新闻史研究中的各种错谬之处。此外,书中大量补充了新的史料。考订之精良,单从注释中就能看出:作者在叙述1902年到1911年这十年间我国新闻摄影发展的情况时,说:“清朝原来对新闻摄影活动多方限制。”在这句话的注释中,方先生举了直隶总督端方在1909年迎送慈禧、光绪灵车时,因沿途摄影而被弹劾“大不敬”、被革职一事作解释,说明当时布衣在摄影方面更是动辄得咎的情形。其次,从戈公振以来,人们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描述总是粗线条的,材料准备不足,总体把握不够。而方著则对这两方面都实现了突破。方汉奇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描述细腻而全面。不仅有对重大事件与人物来龙去脉的详细阐述,还有对新闻业务点点滴滴的发展状况的描述,既使人看到了我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总趋势,同时又使人对各个阶段发展的特点与重要的细节有深入的把握。基于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全面了解,方著中按我国新闻事业在各个时期发展的总体内容以及特点的不同进行了规范而又科学的分析,使人们对此阶段新闻事业发展的了解清晰明了。从而在体例上确立了新闻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以时间为经,按新闻事业自身发展中所显示的主题不同,分别划列出各个时期,按严格的历史分期依次进行陈述。这是在戈著和此前的其他新闻史专著中所不曾确立的。第三,方著充分尊重事实,不轻易褒贬人、事。真正做到了论必有据,“论从史出”,无一字空谈。方著中对新闻史的分析与论证一般都是拿事实来说话的,持**允、客观,有说服力,能使人了解到历史的本来面目。基于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说这是一部经得起考验的信史。由此可见,无论是从材料的充分占有、体例的完备这些学术规范上来看,还是从指导思想的明晰与科学、持论的公允与客观这些新闻史研究的科学化程度来看,方著都是一部新闻史研究的成熟之著。他不仅为社会提供了一部完整、系统的近代报刊史,他还树立起了新闻史治史的科学精神;充分地占有真实的材料,以辩证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原则去探讨新闻史发展的特殊规律。
从此,中国新闻史研究走上了《中国近代报刊史》开拓的科学道路,开始结出累累的硕果。以《中国当代新闻事业史》为代表的断代史、以三卷本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为代表的通史研究、以《中国现代广播简史》、《*史》为代表的专题史、以《邓拓传》为代表的人物史、以三卷本的《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为代表的编年史等等新闻史著述在以后的十余年间相继问世,填补了我国新闻史研究中的一个个空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中国新闻史研究真正走向了全面、深入开展的新里程。改革开放20年来的新闻史研究,不仅在数量上远远超出1978年前所出新闻史专著的总和,而且在质上与此前的新闻史研究截然不同,具有以下突出特征:治史严谨,注重考证;论述系统、周密;反映历史客观、忠实。总体上展现出成熟、科学治史的新风貌。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xingzuo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