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清朝皇子取名的方法

  • 为什么一些清朝皇子,名字很怪,难认?

    中国古代有一条很霸道的避讳规矩,对于君王和尊者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公羊传·闵公元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避讳,不仅对这些尊者、亲者、贤者的事业功绩扬胜讳败,甚至在称呼上还不能直接叫名字。如果特殊场合一定要说要写,就要使用曲笔了。

    比如,康熙皇帝的父亲顺治皇帝叫做福临,康熙写福赐给众臣,就得故意写错。以前我们读过柳宗元《捕蛇者说》,因为太宗皇帝的名字叫世民,所以连民字都要避讳,民风都要改成人风。

    清朝入关以前,宗室取名比较随意。入关之后,随着对儒家理学的推崇,对社会上各种事物都要求规规矩矩的,连名字也不例外。他们采用了辈分的做法,康熙皇帝选择了“胤、弘”二字作辈分,乾隆皇帝则选择“颙、旻、奕、载”四字,道光帝续了“溥、毓、恒、启”四字,咸丰帝又续“焘、闿、增、祺”四字。所以从雍正皇帝开始,满清宗室辈分排序为:“胤、弘、颙、旻、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

    康熙的名字是玄烨,那么按照避讳制度,与“玄”、“烨”两字有关的文字,一律都要修改。比如紫禁城的北门原叫“玄武门”,但为了避讳而改成了“神武门”。身为封建帝王,他需要遵从传统,也不愿意皇帝的名讳被世人所称呼。就曾经有大臣在文章中用了没带曲笔的“玄”字,按律可是大不敬之罪,吓得大臣战战兢兢,最后康熙摆手作罢。

    为了给民间少增加避讳的麻烦,康熙在给儿子取名上,尽量选择用生僻字。这样将来无论哪个儿子登基成为皇帝,百姓在避讳上面就会减少很多麻烦。

    在历史上,汉朝皇帝就已经做过这样的事了。像汉宣帝刘病已,之前流落民间,所以取名就比较随意。一旦做了皇帝,这个“病”、“已”二字太常用了,对民间影响太大。所以,他就改名“刘询”。他的儿子汉高宗刘奭,这个“奭”字也不常用。

    所以,清朝皇帝用生僻字做名字,是迎合汉儒传统,以此表明融入汉文化,用历代皇室传统取名,同时不愿给民间做成麻烦和困扰,也算是一项民心工程。

    ...或者是依据? 或者皇帝自己的名字有什么讲究是

    跟周易有关系吧

    清朝皇帝皇子的姓名

    清圣祖康熙,名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清朝皇帝,通称康熙皇帝。
    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宫,佟妃之子。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卒於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年69岁。在位61年(1661年-1722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父亲顺治皇帝
    长兄爱新觉罗·牛钮,早殇
    二兄爱新觉罗·福全,裕亲王
    五弟爱新觉罗·常宁,恭亲王
    母亲孝康章皇太后佟佳氏
    妻子
    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
    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
    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德妃,雍正帝生母)
    敬敏皇贵妃,章佳氏,一子,允祥,生二女,下嫁仓津,多尔济
    定妃,万琉哈氏,康熙在时为嫔,雍正时尊为皇考定妃,后来随儿子履亲王允裪住,轮到自己的生日的时候,还会被迎进宫去祝贺,但再未进尊封,薨时九十七岁。
    通嫔,纳喇氏,侍奉圣祖康熙时为贵人。雍正二年,因其女婿有功,受到尊封。乾隆九年薨。二子皆殇,一女。
    敦怡皇贵妃,瓜尔佳氏。侍奉康熙时为和妃,世宗雍正帝尊为皇考贵妃,高宗乾隆尊为皇祖温惠皇贵太妃,乾隆三十三年薨,年八十六。生一女,殇。她也时康熙诸妃中最长寿。
    悫惠皇贵妃,佟佳氏,孝懿皇后的妹妹。雍正时尊为皇考皇贵妃,乾隆时尊为皇祖寿祺皇贵太妃。死后,諡为壳惠皇贵妃。
    顺懿密太妃,王氏。初为密嫔,后尊封为密妃。三子,允禑、允禄、允衸,允衸八岁夭折。
    纯裕勤太妃,陈氏。初为勤嫔,被雍正尊封为勤妃。一子,允礼。
    襄嫔,高氏。一子,允禝,一女,未成年即夭折。
    谨嫔,色赫图氏。一子,允祜。
    静嫔,石氏。一子,允祁。
    熙嫔,陈氏,一子,允禧。
    穆嫔,陈氏,一子,允祢。
    温僖贵妃,钮祜禄氏,孝昭皇后的妹妹,一子,允礻我,一女,夭折。
    惠妃,纳喇氏,二子,承庆、允褆。
    宜妃,郭络罗氏,三子,允祺、允禟、允禌。
    荣妃,马佳氏,生有五子一女,其中只有允祉成人,一女下嫁乌尔衮。
    贵人郭络罗氏,宜妃的妹妹。
    子女
    儿子(按出生顺序)
    爱新觉罗·承祜
    爱新觉罗·承瑞
    爱新觉罗·承庆
    爱新觉罗·赛音察浑
    爱新觉罗·长华
    爱新觉罗·长生
    以上各子幼殇,未序齿
    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固山贝子,原名爱新觉罗保清
    皇次子爱新觉罗·胤礽,皇太子,后封理密亲王,原名爱新觉罗保成
    爱新觉罗万黼(幼殇,未序齿)
    爱新觉罗允禶(幼殇,未序齿)
    皇三子爱新觉罗·胤祉,诚隐亲王
    皇四子爱新觉罗·胤禛,雍正皇帝
    皇五子爱新觉罗·胤祺,恒温亲王
    皇六子爱新觉罗·胤祚,幼殇
    皇七子爱新觉罗·胤佑,淳度亲王
    皇八子爱新觉罗·胤禩,原封廉亲王,后废
    皇九子爱新觉罗·胤禟,
    皇十子爱新觉罗·胤䄉,辅国公
    皇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禌,幼殇
    皇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祹,履懿亲王
    皇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祥,怡贤亲王
    皇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禵,恂勤郡王
    皇十五子爱新觉罗·胤禑,愉恪郡王
    皇十六子爱新觉罗·胤禄,出继承泽亲王硕塞之后
    皇十七子爱新觉罗·胤礼,果毅亲王
    皇十八子爱新觉罗·胤祄,幼殇
    皇十九子爱新觉罗·胤禝,幼殇
    皇二十子爱新觉罗·胤禕,简靖贝勒
    皇二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禧,慎靖郡王
    皇二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祜,恭勤贝勒
    皇二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祈,诚贝勒
    皇二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秘,诚恪亲王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即位后为避讳,诸皇子名中「胤」字改为「允」字。
    女儿
    皇长女(1668年—1671年),康熙七年十一月二十生;十年十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张氏。
    皇二女(1671年—1673年),康熙十年三月初九生;十二年二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董氏。
    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母庶妃马佳氏。
    皇四女(1674年—1678年),康熙十三年二月初十生,康熙十七年殇,时年五岁。母庶妃张氏。
    皇五女,和硕端静公主,母贵人兆佳氏。
    皇六女,固伦恪靖公主,母贵人郭络罗氏。
    皇七女(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六月初一生,八月即殇。母德妃乌雅氏。
    皇八女(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九生,闰六月殇。母皇贵妃佟佳氏。
    皇九女,固伦温宪公主,母德妃乌雅氏。
    皇十女,固伦纯悫公主,母庶妃那拉氏。
    皇十一女(1685年—1686年),康熙二十四年九月二十七生;二十五年五月殇。母温僖贵妃钮祜禄氏。
    皇十二女(1686年—1697年),康熙二十五年闰四月二十四生,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卒,时年十二岁。母德妃乌雅氏。
    皇十三女,和硕温恪公主,母敬嫔章佳氏。
    皇十四女,和硕悫靖公主,母贵人袁氏。
    皇十五女,和硕敦恪公主,母敬嫔章佳氏。
    皇十六女(1695年—1707年),康熙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生;四十六年十月殇,时年十三岁。母庶妃王氏。
    皇十七女(1698年—1700年),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二生;三十九年十一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刘氏。
    皇十八女(1701年),康熙四十年十月十八生,不久即殇。母和嫔瓜尔佳氏。
    皇十九女(1703年—1705年),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十四生;四十四年二月殇,时年三岁。母襄嫔高氏。
    皇二十女(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十月初九生,十二月殇。母庶妃钮祜禄氏。
    养女,固伦纯禧公主,圣祖弟恭亲王常宁长女,母庶福晋晋氏。
    胤禛即位
    雍正皇帝四十五岁即位,其即位经过至今也是一个解不开的谜,对其继位之说有多个版本。「雍正夺嫡」和「太后下嫁」与「顺治出家」并称「清宫三大疑案」。清朝官方史记所说,公元1722年,清康熙六十一年冬,康熙皇帝病逝於北京畅春园内。之前,召七位皇子至病榻前(雍正不在其中,此时正代康熙在天坛祭天),由提督九门,卫戍京师的雍正的舅舅,理藩院尚书、步军统领隆科多传旨,皇四子胤禛即位,即雍正皇帝。《康熙遗诏》原文为:「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然而民间传闻康熙皇帝本意将皇位传给皇十四子胤禵,皇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将康熙遗诏中的「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或\"传位第四皇子\") 而夺得皇位。但此传说有破绽,其中之一是当时清朝内宫事务一般用满文,因此康熙的遗诏一定有满文的版本,皇四子胤禛不可能以汉文的方式篡改满文的遗诏。其次,当时还没有简化汉字,应该是「於」而不是「于」,所以不应该出现可能被篡改的情况。再次,清朝文档应称「皇四子」或「皇十四子」,而不是直接称呼。因此更不会出现被修改还可读通的情况。
    此外,一说康熙传位皇四子胤禛的用意是让胤禛的儿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皇帝——在将来继承清朝的皇位。
    雍正继位后,对其兄弟手段颇为毒辣,用各种方式进行迫害。例如皇位的竞争者之一康熙八子爱新觉罗·胤禩是非常优秀有才能的一位皇子,他先被雍正封为亲王,后又打成「阿其那」(有学者认为是「猪」的意思,现在有学者认为是「不要脸」的意思);而康熙九子允禟,因同允禩结党,被打为「塞思黑」(有学者认为是「狗」的意思,现在有学者也解释为「不要脸」的意思)。他们即使向雍正上书,也要署名为「爱新觉罗阿其那」及「爱新觉罗塞思黑」。康熙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禵是雍正的同母兄弟。得知康熙驾崩后,从西宁抚远大将军任上赶回吊丧,雍正却不允许其进城,后又下旨令其在遵化看守康熙的景陵,对其监禁。雍正所为引起别人对其夺嫡的猜测,为平息传言,雍正下令撰写《大义觉迷录》,但是存在的矛盾之处使人觉得欲盖弥彰,更加怀疑。也有说法认为迷信的雍正死后不随其父康熙落葬於清东陵而葬於清西陵是因为怕死后因夺嫡一事在地下见罪於祖宗。但不少学者认为雍正埋葬清西陵的目的是因为清西陵靠近石料产地,可以节约民力。

    清朝皇子什么时候起名

    在皇子没有生之前,字辈用字是已经知晓的,如康熙儿子辈的是“胤”,孙子辈是“弘”,曾孙辈是“永”。清宫惯例,皇子一般是周岁时由内务府会同宗人府请名,也就是说向皇帝请赐名,在多数情况下是由宗人府按名辈的应该用的偏帝拟好几个字,由皇帝定夺,当然也会有皇帝自己想好某个起名用字。在还没有起名之前,只称皇几子。但皇子在还没有起名之前就夭折的话,就一般不再进行序齿,在此之后生的皇子排行就可以往前推了。也有两种例外,一种是皇后或是皇帝特别宠爱的妃子生的儿子,像顺治第四子,连名字都没来得及取就夭折了,追赠为荣亲王;还有一种是没排序,但可以追赐名,像康熙、雍正有不少儿子都夭折没有序齿,都是追赐的名字。

    清朝皇室取名是怎么排辈份的?

    在取名的的问题上,清康熙朝前,爱新觉罗家族的名字均用满语。为了标明直系与远支的区别,康熙帝在给诸皇子命名时一律用\"胤\"字,给皇孙命名一律用\"弘\"字(个别幼亡者除外)。这是爱新觉罗氏行辈用字之始。不过,当时康熙帝未必想用汉字排列一个行辈顺序,因为他没有要求皇子皇孙以外的人也用这个字命名。但《玉牒》中载,康熙帝诸子名字除胤禛外都用\"允\"字,因此有的人以为\"胤\"字不对。事实情况时,雍正帝胤禛继位后,为避圣讳才将其兄弟的\"胤\"字改为\"允\"字。而乾隆帝弘历不讲忌讳,其兄弟之名都保留了\"弘\"字。
    乾隆帝以\"永\"字给皇子们命名。有一次皇六子永瑢画了一幅《岁朝图》献给祖母孝圣皇太后。乾隆帝在上面题了\"永绵奕载奉慈娱\"几个字,意思是让老太后为儿孙繁衍和成长而高兴。此后,永、绵、奕、载四个字就作为后代命名用字了。乾隆帝晚年将皇位让给了皇十五子永琰。为免众兄弟改名,而将永琰一人改为颙琰。此后道光帝绵宁继位,也将其名改为旻宁。咸丰以后,皇帝也不改名了。从这以后,皇帝与其兄弟都按辈份顺序命名了。道光时,上述六个字已不足用,故于丁亥年补了\"溥毓恒启\"四个字;咸丰丁巳年又续\"焘闿增祺\"四字,前后共十四个字。民国以后,爱新觉罗氏已成平民。为恐后世不辨宗亲,难明辈次,乃于1938年由宗人发起重修谱书。这次修谱由光绪帝七弟载涛牵头,由本枝宗人金松乔、庆厚等人组成修谱委员会。书名改为《爱新觉罗宗谱》。逊帝溥仪又增补行辈用字十二个,即:\"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加上过去所定十四字共为二十六个字。从此,爱新觉罗氏按行辈用字命名的人才多起来。故爱新觉罗氏字辈为: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
    补充一下:胤字辈以礻为偏旁;弘字辈以日为偏旁;永字辈以斜玉旁为偏旁;绵字辈以竖心旁为偏旁;奕字辈以言为偏旁;载字辈以氵为偏旁;溥字辈以亻为偏旁;毓字辈以山为偏旁 后面就不清楚了 ,望采纳,谢谢!

    清朝皇子怎么起名

    由皇帝起的,生下来之后才起的,没生下来都不知道是男还是女的,如果是女的就不用起了。所以清朝的公主都是没有名字的,特别是入关以后的。

  • 皇子怎么取名 为什么满清皇子的名字大多用生僻字?

    清朝皇子什么时候起名1在皇子没有生之前,字辈用字是已经知晓的,如康熙儿子辈的是“胤”,孙子辈是“弘”,曾孙辈是“永”。清宫惯例,皇子一般是周岁时由内务府会同宗人府请名,也就是说向皇帝请赐名,在多数情况下是由宗人府按名辈的应该用的偏帝拟好几个字,由皇帝定夺,...

    解梦 03-21 3323